国内创新产品系列报道—Cryofocus肾交感神经冷冻消融系统

来源:康沣生物 发布日期:2018-04-12 浏览次数:1377次


微信图片_20220110183023.jpg


CCI国内创新产品系列专栏旨在及时报道我国创新器械的最新进展,推动学术交流和产业互动。欢迎社会各界提供相关报道及信息来源。



近年来,肾交感神经消融术作为非药物治疗高血压的一种新的方法,已被许多动物试验和外科实践证明。它的作用机理为抑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而降低患者血压,鉴于庞大的高血压患者人群,它有着潜在的巨大的临床应用前景,而积极稳妥地开展相关临床研究来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有着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的。



对于肾交感神经消融,目前国际上主流的技术是射频消融,即热消融,但均存在消融不够彻底的缺陷。对于提高RDN的消融效率,通过肾动脉进行360°消融是重要手段。鉴于此,康沣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凭借在冷冻消融方面的技术优势,成功研发了Cryofocus冷冻消融系统,实现将肾动脉进行360°消融的冷冻技术。



其作用机理为以冷冻消融设备提供冷冻介质,通过冷冻消融导管将深低温冷冻介质输送到消融区域,形成冰球,使消融区域形成冰晶,在冰球的形成和复温过程中,造成消融区域细胞的立即损伤和破裂死亡,从而使得位于肾动脉外膜处的肾交感神经细胞永久性坏死,达到抑制交感神经兴奋的目的,进而治疗高血压。破裂死亡的血管细胞可自身修复,故而血管壁不会因为冷冻消融而出现缺损。该冷冻消融系统于2017年取得了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绿色通道。


微信图片_20220110183152.jpg

△图1:冷冻消融与射频消融的技术对比




微信图片_20220110183155.jpg

△图2:Cryofocus冷冻消融设备及导管





前期研究情况


1.   动物实验研究情况


于2013年-2014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开展了评价该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大动物实验。术后6个月与术前相比:未见血管狭窄、血栓、夹层、穿孔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肾脏组织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与对照组相比,下降了68%;病理组织切片提示大部分肾动脉外膜处的交感神经毁损,且无再生功能。通过以上动物实验结果证明该手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行性后,随后我们开展了FIRST-IN-MAN临床试验。



2.   FIRST-IN-MAN临床研究


于2015年01月通过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检验。2015年-2017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开展了FIRST-IN-MAN临床研究。招募顽固性高血患者:服用3种及以上种类(包括1种利尿剂)的降压药血压仍为24h-SBP≥135mmHg及诊室SBP≥140mmHg。入组6例受试者(5例出组,1例处于随访期),截止目前6例受试者均未发生不良事件。5例受试者的术后6个月研究结果显示:24h-SBP与基线水平相比下降11±8.8mmHg,诊室SBP与基线水平相比下降12.2±17.3mmHg,肾功能无明显改变。该FIRST-IN-MAN临床研究对我们开展正式临床试验提供了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的科学依据。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现由康沣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申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为主要研究单位,准备在国内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




即将启动国内多中心Cryo-RDN临床研究


试验内容:通过实施多中心、随机、平行对照、优效设计的临床研究,确认Cryofocus冷冻消融系统用于冷冻消融肾交感神经治疗难以控制的高血压的有效性优于假手术治疗,同时确认该系统的安全性。根据研究的入/排标准,入组200例受试者,随机1:1分配至试验组(冷冻消融肾交感神经术+标准化降压药治疗组)和对照组(肾动脉造影术+标准化降压药治疗组),每组各100例,分别于出院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访视。以术后6个月两组24小时动态收缩压(24h-SBP)相对于基线水平的差异为主要试验终点,以诊室血压、受试者服药依从性、受试者调药情况、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为次要研究终点。



该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冷冻消融系统对于通过肾交感神经靶点而治疗高血压的生物学效应并验证其临床有效及安全性。


分享: